JA Educatsy

關於我們

 

一. 利美澤天寺,佛法中心與利美社區的建立,將致力於:

  1. 將不分教派的視野、廣大的心量、純淨的佛法與加持,傳達給更多的人。
  2. 將快樂帶給眾生,創造合作、和諧、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美好智慧。
  3. 引領更多的人了悟生死、得到解脫。

 

二. 利美金剛乘的修行者,追隨利美法王澤天松贊仁波切所教導:

“所有的快樂是源於他人

 給予別人的幫助最終帶來快樂

 善行就像早晨的太陽,它只會升起

 非善業就像瀑布,我從未見它升起

 利美修行者超越宗教、政治、文化、財富、權力的爭奪

 創造合作、和諧、完善處理現實生活的智慧”

 

三. 利美金剛乘的修行者,謹記利美法王澤天松贊仁波切的提醒:

每個人自己就是佛與佛堂,佛就存在於每個人自己身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經常只看到佛的外形;但事實上,是虔誠、奉獻與信心在我們心中,這些才是佛的實質。”

 

下面是更詳盡有關我們的資料 :

 

(宇宙和平安樂無偏法輪寺)

多一些關於我們的

我們的傳承

利美澤天寺(宇宙和平安樂無偏法輪寺)的傳承是什麼?

利美澤天寺(宇宙和平安樂無偏法輪寺)的傳承是西藏利美派的 “無偏倚”傳統。.

利美運動是佛教思想其中一個教法傳承,起源於十九世紀末期,西藏的東邊。主要的代表有蔣貢康楚羅卓他耶及蔣揚欽哲汪波。蔣貢康楚更常被認為是始創人.

利美派尋求的是去創造一個開放的環境,尊重每一個傳統及其不同的哲理,更負上將各宗派豐富的內涵編輯蒐集起來的責任。

利美的目標並不是要建立另一個新的教派,而是要將每一個教派,都認為自已尊崇的佛法才是絕對正統及獨一無二的觀念停止。

利美運動認定及認為,雖然每個藏傳佛教的傳統都各有獨特的風格,但其共通點是全部都是佛陀的基本及不可缺少的教法。那佛法中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有其價值。

有一種西藏的說法,可以捕捉到利美的基本意義:如果你吃一個六角的蛋糕,無論你從那一個角咬下去,味道都是一樣,蛋糕的營養價值都是一樣。

利美

這個運動的名字是由兩個西藏字組成:Ris(分界, 邊界, 偏向, 宗派分歧)及Med(不是, 否定) 組合而成,利美向其他佛法的傳統,傳達開放的觀念;並反對偏倚的政策、或原教主義(不接受其他,只有我的方式是對,你的方式是錯)。

利美運動經常被誤會為,是嘗試去利用各宗派相近的看法,而把他們統一起來;但事實不是如此。相反的,利美的構想是承認各宗派的不同傳統,及欣賞它們的價值。同時,建立溝通的渠道,以達成共識。

保存多樣性是重要的;因此,利美的教師們都慎重地強調有思想派別的不同,讓學生知道,有很多選擇,去改進他們的修行。

與利美運動有聯繫的學生,不會離棄他們原有的傳統,反而繼續遵循他們自已的傳統,更努力的去修行;但同時承認其他的教派,及傳統具有同等價值而給予尊重。

蔣貢康楚和蔣揚欽哲分別屬於不同的派別。蔣貢康楚跟隨寧瑪派和噶舉派的思想;而蔣揚欽哲是在薩迦派的教導中成長。在那個宗派分歧的時代,各藏傳佛教的派別都非常疏離,而蔣貢及蔣揚在各派別中,打破隔膜,重新溝通,起了很大的作用。

利美在某一程度上,是把那忘記了或怱略了的藏傳佛教宗旨,給喚醒過來,重新成立。

那就是:不尊重及批評其他傳統是錯的,這種活動是不容滋長的。

利美不是一個獨立的宗派,但它是獨一無二、鮮活的傳承,企圖去成立、保存及發展各傳統之間的溝通,欣賞他們各自獨有的風格,及強調要有選擇的空間及多元化的需要。利美原本成立的目的是要抵抗與緩和各宗派之間,因猜疑而造成的緊張局面。因為有些地方,宗派之間己禁止學術的交流,甚至自封門戶。利美因此而成為西藏傳統中的一個完整的思想派別,及繼續在藏傳佛教中有重要的影響力。

根據利美法王澤天松贊仁波切所說:

利美運動其實早在十九世紀的蔣貢康楚及蔣揚欽哲時代之前已經開始。事實上,在偉大的密勒日巴尊者及 “成就之母” 瑪姬拉尊(12與13世紀, 施身法傳承的主持)的教法裏面,利美精神就已經存在。.接着還有很多偉大的上師們如龍千巴(14世紀),吉美林巴(18世紀);近代一點有達渣巴珠仁波切(19世紀),米含(19世紀)與很多名不見經傳的瑜珈士,大成就者與上師們都將這傳統留存到今天。

第一世智根法王讀丹朵巴澤才,直到第八世智根法王噶瑪生格,我本人珍貴的根本上師,將利美傳統一直保存下來及傳交予我。

誰是利美傳承的領袖?

利美的精神領袖是智根法王優修諾布及利美法王澤天松贊仁波切。於1995年,在藏東德格及康區,由第八世金剛總持智根法王主持的一個委員會議中,所有各宗派的重要代表委員,都一致認為澤天松贊仁波切應該持有利美法王(或西藏利美派的領袖)這個名銜。在西方的利美團體中,有很多利美領袖,如卡盧仁波切、頂果欽哲法王等等。

我們的道途--教法及修行

什麼是利美澤天寺(宇宙和平安樂無偏法輪寺)的主題教法?

利美傳承是屬於大乘佛教中的金剛乘分支。它是三乘總會,集中了佛陀三轉法輪的教法。

初轉法輪--事物的本質是組合而成,不是自已存在;一切主體都是可被分解的,所以是無常;無常引致痛苦。

二轉法輪--萬法的本質是空性,是究竟本性的實相。

三輪法輪--一切眾生無有遺漏的皆具有佛性。

比丘及比丘尼要守律藏的戒;在家修行者要守優婆塞戒。

利美傳统的中心教法是綜合兩個體系, Mahamudra(Cha-gya Chenpo) ,The Great Seal 大手印及Maha-Ati(Dzogchen), The Great Perfection 大圓滿.

大手印

大手印專注於四個禪修的次第:

  1. 道大手印的“專一瑜珈”-- 心安于一處,專注力集中在心性的體驗上。
  2. 道大手印的“離戲瑜珈”-- 發現心性是絕對的純簡,超越一切的觀念執着及做作。
  3. 道大手印的“一味瑜珈”-- 了悟色相和空性事實上都是相同,同一 味道。
  4. 果大手印的“無修瑜珈”-- 修行者達到了沒有什麼需要發展,沒有什麼需要消除,禪定與不禪定已不重要了,因行者始終都在禪定中。

就是通過這四個階段的發展,修行者達到大手印完美的覺知及領會。

大圓滿

大圓滿是證悟九乘中的最高境界(九乘是寧瑪派顯密雙修的九個階段)。Ati 意思是心的本質裏,原本已包含三身的特色:空性的本質(法身),虛空清明(報身),及全面包容的慈悲(化身)。Maha 意思是這個圓滿就是萬物的本質。

大圓滿的教法分類為三個部份:sem de “心部”,long de “界部”,men ngag de “要門部”。

禪定修行是循序漸進式.

初步修行包括:

  • “止” 的靜坐(息內或奢摩他) --把心隨意而住,開展出安祥,穩定而專注的心。
  • 佛教歷史及哲理的指導。.
  • 開始密續本尊的指引,四臂觀音、度母、文殊師利菩薩、金剛薩陲、長壽佛、藥師佛及其他。

 

中層次的修行:

給對大手印或其他比較深入修行有興趣的學生。

  • 四加行。
  • “觀”的靜坐,指洞察力的修行,洞見萬物的真實面而取代於迷惑。
  • 上師相應金剛契結法。

 

在傳統的三年三月的閉關中,修行者專注於“那洛六法”的修行。

那就是:

  1. 拙火定.
  2. 夢瑜珈.
  3. 頗瓦法.
  4. 幻身瑜珈.
  5. 中陰法.
  6. 光明法.

在內密無上瑜珈的高層次修行裏,亞魯瑜珈所修的主要本尊為金剛瑜珈母及時輪金剛。

最終層次修行

為大手印及大圓滿的結合。

利美傳承非常注重禪定的修行,但所有佛教歷史及哲學義理也同時教授,特別是中觀論的哲理。

 

總括而言

A. 上師傳承

在我們的傳承裏,佛陀釋迦牟尼是我們的第一位上師。

我們所有上師或老師的教法都是源自佛陀釋迦牟尼,一直地傳至現在,從未間斷過。

我們追隨三乘的教法,即佛陀三轉法輪的所有教法。

現在我們傳承的領袖是智根優修諾布法王及利美澤天松贊法王。

我們的僧伽團體包括兩種組織:

寺院制度及在家瑜珈士或普通修行者。

個別團體緊守他們自已特有的行為戒條及誓約:

比丘及比丘尼遵從律藏(vinaya) 的戒條。

在家修行者或在家瑜珈士遵守優婆塞(upasaka) 的戒條。

還有,金剛乘的各別修行者,都要遵守他們各自不同的密續三味耶戒或誓約,或履行他們各自特定的任務或功課。

我們是大乘佛法菩薩道,尤其是大乘佛法金剛密乘達波噶舉規律的追隨者。

我們都是發了願的菩薩,主要的修練是菩提心或圓覺。

我們最高的教法是“大手印和大圓滿的結合”。 .

 

B.哲學義理研究的道途

我們主要的哲理見解是中觀論。

我們主要的密典及論註:


傳承法脈祈請文- 班格蔣巴桑布(15及16世紀)

 

“佛子三十七行”- 伽舍那珠妥美仁波切

“入菩薩道行”- 寂天菩薩.

“我完美上師的言語”(普賢上師教言) - 巴珠仁波切.

“心經”- 佛陀釋迦牟尼.

“菩提道燈論” -祖汪阿底峽尊者.

“了義炬”-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C. 虔誠的密續法本修行道途

我們主要的法本修行是上師相應金剛契結法。

我們主要的本尊修行是藥師佛。

我們主要的護法修行是白瑪哈噶拉及六臂大黑天(瑪哈噶拉)。

我們傳承的最高密續教法有:

  • 時輪金剛
  • 金剛瑜珈母
  • 那洛瑜珈六法
  • 大手印及大圓滿結合的最終直指教示而取代於迷惑。
  • 上師相應金剛契結法。

在傳統的三年三月的閉關中,修行者專注於“那洛六法”的修行。

那就是:

  • 拙火定.
  • 夢瑜珈.
  • 頗瓦法.
  • 幻身瑜珈.
  • 中陰法.
  • 光明法.

在內密無上瑜珈的高層次修行裏,亞魯瑜珈所修的主要本尊為金剛瑜珈母及時輪金剛。

最終層次修行

為大手印及大圓滿的結合。

利美傳承非常注重禪定的修行,但所有佛教歷史及哲學義理也同時教授,特別是中觀論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