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五

 
 

利美法王澤天松贊仁波切的佛法開示

 

Section 5

 

四 聖 諦 與 八 正 道

利美澤天法王的開導指示

 

釋迦牟尼佛證得圓滿覺悟之後,他的第一個教法就是四聖諦—四個由殊勝偉大聖者,佛陀發現的根本要旨。他在印度波羅捺斯城近郊的鹿野苑,給首五位出家弟子做了這個開示。佛陀給他們解釋,四聖諦分別為: (1) 什麼是苦--苦諦 (2) 痛苦的因由--集諦 (3) 痛苦的因由是可以消滅--滅諦 (4) 消除痛苦因由的途徑--道諦。四聖諦在佛教的教義裏,成為代表性的基礎。事實上,如果你不了解四聖諦,及對這四個神聖的根本要旨沒有體驗,修行佛法就會比較困難。

在我繼續深入這個題目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件事。我相信這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宗教都有為人群服務的潛質,而且幫助發展好心腸與慈悲的人類。如你所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因緣業力,因此,我們或會認為自己的宗教或傳統是最好的。當然,我可以說藏傳佛教對我來說是最適合。然而,我也了解到基於不同的因緣,藏傳佛教未必是適合於現世生在這同一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我考慮到這一點,因而亦尊重所有基於適合自已個人成長而選擇的精神道途。

好了,現在我想淺談一下我們的生命之道。根據佛陀的開示,所有的眾生都牢困於無止盡的生息循環,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輪迴。輪迴這個名詞代表的意義,也就是未有證悟的眾生被負面的情緒與業力不斷的推動,由一生轉到另一再生。無始劫來,我們就遊蕩於輪迴世界中,在此,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地,曾與其他每一個眾生有過相親相愛的,感覺不好的,或只是漠不關心的關係,每一眾生都曾是別個眾生的父母。從輪迴的循環開始至現在,沒有一種生命的形式是我們未經歷過的。

你看,輪迴的根本是因為我們的無明,或知識的缺乏。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已有問題,我們就無法知道如何去改變它或脫離它。每一個人都很清楚知道大家都只想快樂,不想受苦。然而,是我們自已因想要得到快樂而所作的行為,最終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不管我們做什麼,我們都無法藉由我們的家庭,朋友或物質的擁有,而達到持久的快樂與歡欣。

因此,我們要如何達成這無盡的快樂與歡欣呢? 彌勒佛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中”,他這樣解釋: “一如我們需要診斷疾病一樣,要排除疾病的成因,要去得到健康的歡樂,採用適當的藥物,因此,苦及其成因,必須要被認出及戒除; 而要達至脫離痛苦,解除痛苦的途徑,必須要實行。

這裡我要解釋一下,輪迴被確認分有六種再生的領域--六道眾生。你可能以前聽過,六道分為上三道及下惡三道。下三惡道分別為:地獄道(再分有不同的層次),餓鬼道及畜生道。上三道則為人道,天道與阿修羅道。

現在我要討論四聖諦中的第一諦。佛陀告訴我們,第一個神聖真諦是受苦的真相。身為人類,所受的苦,基本上有三種形式:苦苦,壞苦(變易之苦)及行苦。當我們說到苦苦,我們都很清楚,就是生,老,病,死。其他人類要受的苦包括:如恐懼遇見敵人或仇人(怨憎會苦),失去所愛的人(愛別離苦),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求不得苦),或要面對我們並不想要的(不欲臨苦)。

壞苦(變易之苦)就是我們所得到的享樂或快樂都不是永恆,而是無常的,最終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不管我們如何做,只要我們還未達到證悟,我們永遠得不到我們常常希望擁有的永恆平靜,快樂及歡欣。

行苦是指因為我們未達證悟,處於無明狀態,這令我們不斷在這生經歷痛苦及困難的處境,而我們仍繼續造惡業,制做惡緣,導致我們在未來及來生受苦。

現在,我們大部份人都可能認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快樂的。但是,我們必須了解這種快樂只是暫時的。龍樹菩薩曾說過:快樂過後就是痛苦; 痛苦過後仍會快樂.快樂與痛苦於眾生來說,其實就像是旋轉的輪盤一樣。一個多麼簡單,而又深遠的方式去闡釋輪迴。

第二個神聖的真諦,就是受苦的原因。基本上受苦的原因是業力。業力是任何由我們身,口,意所做的行為導致得來的結果,之後顯現或來世成熟出現,亦是我們必然要承受的。事實上,重生就是個人所作行為的結果,而再生的因緣環境,是直接跟前世所作的行為,動機及取態來決定的。現在這裏我們可以解釋,我們的行動是我們負面情緒的直接結果,例如瞋恨,愛執,慾望,驕傲,妒忌,特別是無明。無明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源。無明不只是對苦因知識的欠缺,而是不了悟我們就是令自已持續停留在不斷受苦狀態中的原因。

因此,我們要如何能令自己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呢? 這就把我們帶到第三個真諦--滅諦,痛苦因由的終斷。那是完全要把”執著”摒棄,脫離關係,及淨化。亦就是完全的免除於,終斷,平息及結束欲望。當我們不再以無明來主導我們的行動,我們就打破了輪迴的循環。當我們轉心向,學習佛法,或的教言,我們就給展示出一條脫離痛苦的途徑,一種脫離苦痛循環的方法。

我們如何脫離痛苦呢? 在第四諦裏,佛陀告訴我們終斷痛苦的途徑。最終,就是八正道,包括了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

註解:

正見(對四聖諦的正確知見,如實了解)

正思維(了了分明的正確知見,導致思路清晰)

正語(去除謊言,謗語,惡語及綺語)

正業(戒除殺,盜及邪淫)

正命(致力淨化自已的生活,遠離以下的五種生活方式,即販賣人口,武器,出售或宰殺飼養的動物,買賣洒類和毒品)

正精進(不斷努力去令已生之惡念消除,未生之惡念不生; 未生之善念生起,已生之善念增長)

正念(對身,受,思及意進行不斷的意念,消除欲望,快樂,斷常等錯誤觀念)

正定(正精進及正念導致制心一處,以參透智觀,以一心不亂為助力,使人如理知見事物的實相)

佛陀開導了八萬四千個法門,來教導我們如何達成證悟。每一個法門,都是建立在八正道的基礎上。依大乘佛教的傳統,首先我們要培植菩提心願。藉由思維所有眾生經歷的苦難,我們下定決心為能利益他們,因此必須要證悟。單純希望能利益眾生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修行,及要對諸佛有虔誠奉獻的心念。

令菩提心產生,有四個重點(四無量心)。第一個亦是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在對待敵人及朋友這兩者之間存有分歧。我們前世的敵人有可能現在是我們的朋友。而朋友也可能在這世內就變成敵人,甚至可能在這一天之內。透過這樣的思維,我們發展了平等愛。我們必須培養這個思維,程度甚達至到即管有人正在傷害我們的家人,我們仍能保持這平靜。當我們這個修行的經驗越來越充實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樣的平等愛,伸延到所有眾生。

如你所知,所有眾生都希望快樂,但卻不清楚快樂的原因。他們不斷的追求快樂,但實際上,自身的行為只是導致到更多的苦難。希望他人能快樂,及擁有導致快樂的原因,就是慈悲。這就像一個母親對待她的孩子一樣。慈悲應該伸展到所有的眾生。它應該是無限的,這樣的心願就稱為仁愛。

人應該這樣來靜坐思量,不單只是為某人或自已的利益,而是應該為所有的眾生。當我們看到某人受苦,我們應該身同感受,就像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樣。由此,我們產生了希望眾生都能快樂的欲求。一個仁愛的心就是證悟的根源。我們應想到,如果其他眾生都快樂,我的快樂也同時增加。這就是當我們持誦”願所有眾生都擁有快樂”時所應該思維的。

菩提心分兩種,絕對菩提心與相對菩提心。相對菩提心也分成兩部份: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前者只是希望能利益眾生的這個發心; 後者則藉由六波羅蜜的培植,來成就這個利益眾生的心願。領悟到眾生皆曾一度作過我們的父母,由這個出發點,我們就能對其他人產生出仁愛,慈悲,隨喜及平等愛。更進一步,我們在不存有任何歧視分別,不存有任何自私的期待或期望報酬的前提下,肩負起照顧眾生,服務眾生的責任。這代表我們是真心的希望能夠幫助,不計較結果,亦不論遇到任何困難。

六度(圓滿)波羅蜜的第一是布施,圓滿的慷慨。如果我們的布施有著後悔及不捨,我們就應該要自已做比原來計劃更大的布施,這樣就避免了不捨及後悔。人要培植的慷慨,程度應達至到可以布施自己的身體。我們在輪迴中遊蕩,是因為我們的貪執,慷慨布施訓練我們去放棄我們所執著的。只要一朝我們能成功,我們就會擁有真正的開放的心胸,開放的意念,及願意隨時張手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第二個波羅蜜是持戒,圓滿的善德行為。如果有人希望別人受到傷害時,我們須實施善德行為以扭轉這種情形。如果我們可以覺察到自已的想法與做法是負面的,我們就應建立積極正面的心願來取代之,我們必須要為我們曾想過要傷害的人做祈禱,祈願他們不受任何傷害,這樣來終止及赳正我們負面的思想情緒。

第三個波羅蜜是忍辱。如果有人想要傷害我們,我們應思考為這是前世所造惡業的果報,因此不用生氣。忍辱就是要控制我們的憤怒。有時,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會是負面的,但只要能認出我們的憤怒情緒,而且要把它控制。如你所知,一剎那的憤怒可以令我們失去萬古所累積下來的功德與善行。然而,最大的德行就是忍辱。事實上,忍辱是比大禮拜或任何形式的供養,更有效地累積福慧資糧。

第四個波羅蜜是精進。精進是代表毅力和勤奮,就是不要懈怠。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應感到快樂。我們努力不應該只是一天的事,而應該是持續不斷地,分分秒秒,年年月月,直至到生生世世。

第五個波羅蜜是禪定。禪定代表把思想集中,不要讓心念到處散漫。心念集中於慈悲與仁愛,是禪定方式的一種。我們需要把心念控制下來。

第六個波羅蜜就是圓滿的智慧。了解快樂來自於累積正面的德行,而痛苦是因為失去了我們的福德,這份領悟就是智慧。廣聞教法,獲得博學的智慧; 思惟教法,得到實用知識的智慧; 以及禪定觀修教法內容,得到出世的智慧,這聞,思,修就是智慧的三種內容.

當然,這些需要相當時間,及大量精進的修行。有些人跟我說,他們有時會覺得,不管他們怎麼努力去嘗試,但好像沒有什麼成就。我對他們的建議,亦同時是我對各位的建議,就是忍耐,總要常常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嘗試任何你想做的。最終,你會達成你的願望及目標。

就像之前我所說,你以何種方式來修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要用心來修行。所以我們現在要像兒童在練習如何走路一樣,必須一步一步的進行。當然,我們會有困難的時候,障礙也會出現,就利用這個去測試我們的耐心,及清楚我們的修行是否有進步。在我們能真正幫助他人之前,我們一定要能夠幫助自己。唯一能幫助自己的方式是盡自已的力量,及接受我們所要面對的。你看,就是我們不要再對事情應該如何發生存有期待,或認為以自己今時今日的地位及條件,就應有怎麼樣的待遇抱有希祈,而亦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從輪迴中解脫。

因此,在這裏,我會給你們一個挑戰,來結束這個的開示。可能有些人不想聽到挑戰這樣的字眼,就像在西方很多人不想聽到”家課”一樣。然而,如果你覺得這個講題,令你產生興趣或能給你助益的話,我來挑戰你們,去繼續精進努力的,實行這個可以讓自己成為完美的人的修行。當然,我們都已經做得不錯,但由於今天我們學到,在第四波羅蜜裏面的毅力和精進,因此,就請繼續好好的做及盡自已最大的努力去多做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