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開示 -- 利美法王澤天松贊仁波切
Section 16
克服日常生活中的不協調
當然,我會盡最大的能力,給予大家非常清晰的開示。請各位也以一份最開放的心情來接受並享受這裏我們要談的內容。
正如大家已經知道的,我們現在要談的,就是要如何克服差異。也許大家以前都已經聽聞過類似的教法,但我希望大家都能有新的收穫。其實,這是一個很常見的主題,亦是我比較喜歡談論的題目之一,希望你們會喜歡。
正如各位所知的,overcoming,是克服,壓倒的意思,或擺脫某些事物;而difference,不同,分歧,簡單來說就是差異。
我們都擁有了不起的人類智慧,或聰明才智。就是因為這個事實,而產生許多不同的主意,及各種不同的活動。這些智慧及才智,不但了不起,且製造了分歧,對抗,衝突及矛盾。但同時,亦是這份智慧及才智,去克服這些對立與衝突。所以你看,人類的智慧,其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既能夠製造麻煩,但也能解決麻煩。
一般說來,所有人類,不論種族文化,男女,美醜,膚色,身份地位,貧富,受過教育或文盲,健康或是帶病,是如王公貴族般的上流社會人士,或是淪落街頭,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基本說來,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有着同樣的一顆心,同樣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權利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也都有權利享有成功的人生,誰也不應將這份權利從我們身上奪走。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及自由快樂地生活。這生存的基礎,維持人生或人類存在的基本,我相信,是建立於人與人之間的親切關懷,慈悲與仁愛。
我的基本信念就是,我相信人生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喜悅與快樂。你看,如果沒有了喜悅與快樂,我們的人生便沒有了目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每天的生活,就全賴一份希望而繼續。為什麼要有希望?因為對我們而言,希望就是代表一個對美好事物的期待。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便會因而縮短。最壞的情况,就是走向自我傷害甚至自殺,不然的話,生命也會因疾病而減短。大家都聽說過,憂鬱不快的人,對疾病的抵抗力格外地差。所以要記着,這是不好的,然而,這樣的情形,有時都會發生。因此我相信,生命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快樂與喜悅,我稱它為心滿意足。如果我們是善良的人類,懷着一份好心腸,,會為我們帶來光明或快樂的未來,還會給我們帶來力量,智慧,和平,及安寧,並供給我們內在的支持力量,價值感,及自信心。
另外一個重要的事情是,我一直相信的,就是我們人類的自然本質,是溫和的,是正面的,是充滿慈悲的。
一位七世紀的佛學大師便說過:「世間上所有真正的喜悅,是來自於對他人幸福快樂的期願,而世間所有的痛苦,卻是來自於對自身利益的希求」。
通常當人們看見或聽到負面的人類活動,例如仇殺,戰爭,或類似的消極事情,都會給我們的心靈很大的沖擊,因為是那麽的不尋常及沒有必要.結果的是,傳媒經常都搜集這些負面的事件,而把它們當上頭條新聞.我相信這事實顯示,當負面的事情發生,當流血事件發生,這些事情跟我們人類本質並不符合,就會變成新聞,是一些令人驚奇及震撼的事情.相比之下,如果有一些正面的活動發生,如年青人或孩童見義勇為,幫助老人或病者等,充份表現出人類間的互相關懷慈愛的舉動,就沒有人認真地去賞識,因為大家都覺得是正常或應該的.所以我想,這顯示出並證明我們人類的自然本質,是比我們想像中更温柔,更親切及更慈悲.
了解什麼是慈悲是非常重要的。慈悲並不僅僅是一種同情或憐憫。慈悲,在西藏佛教的觀點,是一種責任感,是一種行動的驅使,是一種想要跟他人分享我們的快樂,豐足,力量,及時間的意念。你看,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在一個人的自心內,如果這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平靜的,及能夠一直保持在平和當中,便會對身體的原素產生正面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總是不斷地感到焦躁不安,憤怒或是充滿恨意,這些便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這就說明了我們的身體,是適宜處於平和安祥的狀態,或保持健康正面的心態。基本來說,亦主要是證實了人性的自然本質是溫和,慈悲及親切的結論。
倘若人類的本質是負面的,破壞性的,事情就變得非常的困難。因此,我充滿信心地相信,我們人類的自然本質是正面的,並建立於友善及溫柔。這就是我們希望與信心的來源.
一些屬於人類負面的情緒,例如恐懼,懀恨,憤怒,妒忌及高傲,這些都是我們思想中的一部份。但無論如何,這些負面的思維,並不在我們心靈中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因為我們心靈的支配能量,就是人類間的互愛精神。我保證,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潛力去改變並增強,我們人類自然本質中積極的一面。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如何克服種種的不協調及差異。差異是必然發生的,事實上,沒有差別,就沒有進步。沒有衝突,沒有矛盾,自然就不會有進展。你們都知道,即使在靈修內,通過矛盾的發生,我們的修行才會有所發展。我認為這是自然的定律,對的,我相信就是如此。
在肉體方面亦是如此,經過更多苛刻及勤奮的鍛鍊,身體會變得更加強壯,健康。在我們短暫的生命中,如果我們的身體太過軟弱或是太少磨練,我們的身體便會被寵壞,而健康會逐漸失去,所以其實我們是需要,經常做各種運動鍛鍊或是去健身中心,你同意嗎?
同樣地,衝突矛盾的本身,並不一定是壞事的源頭。很不幸地,在某些情況之下,我想,因為缺乏智慧或才智,果斷的決定,有的時候,差異或是意見分歧,的確可以產生許多麻煩,及造成惡業。
但我們必須要記住的是,當我們發覺有矛盾或差異存在的時候,總一定會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或共通點,可以把我們團結起來。
就差異來說,即使在個人而言,我們都常會發現矛盾或差異的情况,發生在自己身上。當看看早上在你心中出現的想法,在中午出現的想法,以及在同一天的晚上所產生的想法,你也許會發現有很大的抵觸,及很多不同的念頭。有時甚至一個人自己,在同一時間裡也會有互相矛盾的想法或感受。亦因此,有些人對自己也會感到有挫敗感。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你看,這些是常見的事,但通常因為這些想法,都是發自個人之內心,不論是矛盾或意見衝突,仍然是屬於個人自己的事。在這個方面來看,並沒有製做麻煩,因而能夠比較容易找到中庸之道。
同樣的,在家庭裏,不同的想法往往會造成意見不合,但是如果你從一個比較有智慧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某些共通點。亦由於這共同的緣份及感情聯繫,你們是比較能夠容易相處在一起。既然這個充滿愛的家,就是我們生活的基礎,我們就應該記住,當我們跟心愛的家人有衝突時,我們一定要只管處理眼前的差異狀況或障礙。我希望這對你而言,是一個良好及實際的建議。
政治問題方面,在民主制度裡,民主的意思,是歡迎並接納不同的意見與想法。我想這就是民主的力量。當我們能夠從智慧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整個社會,(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我們常會找到一些共同的關注。事實上,我認為這也是現代經濟的力量,我相信是這樣的。
為了要克服這些不恊調,不同的意見與衝突,有用的方法就是保持一個距離,令視野更寬廣,及用智慧的頭腦來看這些問題。
我相信,就團體責任而言,我們必須把全人類看成是一個生命,一個共同體及一個宇宙。這不是精神層次的問題,也不是所謂的道德問題。你要知道,有時候連道德也似乎是一件很奢求的事,如果你有道德,那很好,如果沒有,我們仍然可以維持。團體責任不是關乎這個道德情況。
身為人類,首先因為人口密度,其次因為人類擁有發展科技的力量,所以除非我們有很清楚的洞悉力,或者是對人類行為所帶來,對環境及人類整體的危機有清楚的認知,否則這些危機及破壞,會為將來帶來更多的衝突與障礙。因此對全球性負起責任的意識,是非常有意義。這跟我們的未來是息息相關的.
不過,如果當人類活動及地球責任之間出現分歧的狀況,而只要這些分歧一直存在,就肯定會產生問題。更進一步說,若某一方發生問題,終究還是會影響到另外一方。也就是說,實際上,在整個地球的社區及住在裏面的人類,是一個整體,相互依賴,相互關連,這互相連繫的原則,便是佛法或靈修的基礎。
有時候,在發展科技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及觀念似乎被忽視了,我想,也因為缺乏洞悉力,就產生了不必要的問題。因此我們真的需要有,對地球負起責任的意識,因為這意識在我們對於克服人與人之間,家庭內,社區內至全球性的差異問題上,有極大及有效的幫助。
有時候,因為不同的宗教,造成人類更多的分歧。我是一個佛教徒,當然我在宗教方面有參予。現在甚至在一個家庭中或社區內,因為不同的宗教或信仰,可以造成分裂甚至產生了衝突,那是非常不幸的。倘若所有不同的主流宗教,都個別在本質方面,是麻煩的製造者,那麼我們便有理由,去捨棄這些的宗教或信仰。
很明顯的,如果宗教對我們沒有很多的意義或利益,而只是製造問題,我們就有權利去捨棄宗教。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所有主流宗教,在過去,今天,與未來,儘管有一些不健康或不幸的事件在宗教之內發生,但我想在整體而言,所有主流宗教,仍提供了人們極大的精神平靜及情緒慰籍,而我相信,宗教實在是具有更深遠的價值及意義。其實,我們今天並非在討論宗教,只是純粹討論精神及道德人生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應該留意不同宗教所帶來正面的結果,而並非其不同的哲學觀點。如果這樣做的話,我相信我們便可以看見,把各宗教連結在一起的,是在道德或倫理方面的共同價值觀,及人與人之間的慈悲關懐,因為在某一層面上,我們都覺得,所有人都擁有同樣的人性本質。所以你看,如果只看各宗教的哲學層面,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如果我們看其成果的一面,我們會找到很多有感性及熱心的人,不論他們是選擇何種宗教信仰。
所以如果我們人類能夠正確地思維,我們的社群以及人類社會的實際情況,我們便會認知到,我們其實都是生存在一起的。我們必須要共同生存,因為我們互相依賴的程度極之深。要永遠記住,我們都是身在一個人類的大家庭,都是兄弟姊妹。我可以給你證明:(1)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2)我們的心都同樣想要追求快樂,去除苦痛。往往問題是出在於,我們不了解我們對彼此的依賴有多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都需要成為熱心及有慈悲心腸的人。不論我們如何(或嘗試去)獨立,我們在某程度上,都是互相依賴的。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顆溫暖的心。每一個宗教都有潛力去發展這一點。所以每當我去到不同的地方跟不同的人見面時,我並不總是談論佛法,我純粹只談論這溫暖的心。畢竟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溫暖的心或善良的心,是指一顆能夠去和藹,關懷,快樂,明理,温馴,開放,珍惜,包容,諒解及廣濶的心。
隨着那麽多的科學技術發展,現在已得到了充裕的物質舒適及享受,但我們仍需要精神上的加持,及內心的平靜及快樂。我想沒有任何人會反對,因為這些是令我們的生命充滿特別意義,並給予我們有更大的寧靜空問,及跟週圍環境保持安穩的關係。
人類並非機器製成品,我們並不是由機器製造所產生的。我們是循另外的方式所誕生,我們是有感情或感受。所以從邏輯上而言,人類的需求並不能夠單由物質,金錢或科技產品來滿足。無論如何,在現階段,不管現代科技有多發達,我們仍需要一些額外的東西。我相信在這方面,所有的宗教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為了使我們外在的物質設備適當及正確地運作,靈性方面的追求是必須而且有助益的。當一個人擁有慈悲的心靈,知足且自律,就能把這些物質條件適當地運用,並代表這個人得到了真正的滿足。
當一個人沒有經驗過,那些內在或各式各樣的心路歷程,他們是不會感到滿足。會一直覺得欠缺什麽及不能自律。這人在心靈上,是非常貧乏,非常饑渴,及永不滿足。因為缺乏自制,會容易捲入更多的醜聞當中,及製做更多麻煩,這是很可悲的。結果是,他們不但自毀聲譽,更糟蹋了自己珍貴的前途。發生這些對自已名聲沾上耻辱及自毀前程的事,並非單只為錢財,而是因為缺少在靈性方面的追求,沒有自律,並缺乏對他人的責任感,或是缺乏佛法的教導。
基本上,靈性的追求,或佛法,是指有覺知,注意言行,自律,責任,道德,仁愛,智慧,慈悲,和善,包容,友愛,意志堅定等等。這些都符合任何正面宗教的傳統。大家清楚嗎?
靈修的價值是無盡的,如果我們能正確地把它運用。為了滿足我們的頭腦,及把智慧有建設性地運用,我們一定要有好心腸,這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是沒法保證人類的才智是建設性還是破壞性,我們永遠無法確定。
我偉大的上師曾說過,「好心腸是一切」。若你想消除業障,存好心是不可缺少的;若你想從佛陀,或精神導師,或是神,或是你的信仰中得到加持,你就必須要有好心腸;若你想幫助其他眾生,當然,你也一定要有好心腸;所以你看,擁有好的心腸對自己對別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一顆善心,我們便可在我們的周圍,創造和諧的環境,這和諧可以帶給我們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和平及快樂。
事實上這正是佛法的真諦。當我們看到某人真的能心存善念,擁有好心腸,我們可以說他是真正的佛法實踐者,是宗教的修行者!
那麼要怎樣才能做到呢?依循這三件事:(1) 停止負面的行為;(2) 學習做好事;(3) 馴服心念,達致完美。同時請記住,如果我們不組織我們的生命,生命本身是不會安排自己的。因此我們要決定,哪些是我們需要優先去處理的事。
另一方面,人類的聰明才智可以有強大的破壞性。舉例來說,有了不起的科學家發明了核武,純粹從科技發展的角度看,這些發明真是不可思議。但這些武器的發明,為我們帶來恐懼及莫大的痛苦與破壞,這都是負面的事情。雖然是偉大的科技成就,但是沒有人希望發生這些事。然而太多的無知或漠視,也是非常具破壞性的,這就是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不願意或不能夠了解別人的觀點,意見及價值,那麼我們就會一直有衝突,意見不合及矛盾的發生。所以,絕對的是,單有人類的聰明才智是無法保證幸福,及在社會內,僅是保障消費者的利益,我想也不是生命的正確方式。再說,拋棄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很困難,所以我們得找一條中庸之道。那就是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最好的!
所以你看,基本上,我們真的不能確定人類的聰明才智,是創造了正面的結果或是負面的結果,因而除了人類之間的親切或善心,我們還需要佛法。
現在,所有主流宗教,雖然有其不同的哲學與傳統,無庸置疑的,他們都有幫助人類的潛能。因此,在此情况下,以宗教為基礎,跟克服差異有更進一步的連繫,這是十分重要的。現在,雖然在各主流宗教中,基本上都有某些差異,但其共通點,或其表達的一個共同訊息,就是:仁愛與慈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互相合作,使我們可以共同生活,不單可以生活在一起,同時也可互相學習。
當我們正彼此學習時,我們也正在一起為整個人類,及世界共同努力。這點是非常重要及關鍵性的。這也是為什麼我的上師說,我們來到這個地球只有三個理由,一是學習,二是服務,幫助,彼此尊重,第三就是為來世作適當的準備。我肯定我們全都知道,自己只是這個星球的過客,最多逗留90至100年。所以在此生中,我們應該努力做些好事及有意義的事,並且我們應為自己的生命,做些有用且有價值的事。這樣,我們可以達成我們的願望,並完成此生的責任,亦同時可以帶給他人極大的利益。
現在,也許我們對仁愛,慈悲等字的意思,明白不少。所以現在我們應看看仁愛,慈悲的真正內涵以及如何運用它,這樣,最終我們才會從中得到利益。
當然,直至現在,你們全都知道,仁愛及慈悲代表一種安慰,快樂,關懐及幫助的意識。更重要的是,這絕不會令我們去傷害別人,而只會給我們帶來利益.這就是仁愛,慈悲,喜悅及平等的真諦。
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差異和不協調,就潛服了衝突的危機,若果我們能從較寬廣的視野,或智慧的角度來看事情,我們總會找到有共通的事情,可以令我們團結。為了能生活在和諧的社會中,我們必須依賴人類的決心與意志力,而共同努力。當我們看到差異時,若少了耐心,有時這些差異很可能會發展成嚴重的衝突,同時,我們將一些小事看得太嚴重,也會製造出許多問題來。你看,若我們有信心及決心,去面對不同的意見,並接受這些不同意見本身的價值,我們就有機會商量及分担,這樣我們總會從中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結果。
現在,我們要如何建立自信?我相信人類的慈悲心,在此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要知道,利他的動機,或慈悲心,自動打開我們內心的門,透過這扇門我們可以排除恐懼,沒有猶豫,沒有懷疑的與同類溝通;若我們的心靈是開放的,是不會有什麽事需要隱藏,亦無必要懐疑,凡事透明及容易表達。應該就是這樣的,我們應對周圍所有的人,常保持笑容,快樂的心情,坦誠並溫和有禮。另一方面,倘若人與人之間沒有親切感或慈悲心,很自然,地我們就封閉了自己內心的門,結果就是,由於這個封閉的感覺,當我們遇到別人時,我們會慢慢他生起某程度的恐懼及猶疑,到最後,我們就很難跟別人有坦誠相對,以心比心的基本溝通。
一般說來,我想因小朋友非常天真無瑕,所以他們能夠彼此作人類基本的溝通。他們不會考慮在文化,家庭或宗教中的差異有任何重要性,他們玩在一起,吃在一起,笑在一起,並互相幫忙而不會有太多的問題。然而當我們年紀漸長,便製造了很多人為的差異;我們著重並強調這些差異,結果導致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所以現在重述,人類的好心腸及慈悲的態度就是極之重要及關鍵性的因素。我們對別人愈是開放,恐懼就愈少。而我相信我們還會有更多的信任,愛及歡笑。
你們看,我們越是恐懼,我們就越感受到挫折,就越是遲疑,即使是面對自已也有問題。這往往會帶來憤怒與憎恨,如果我們能平靜些,開放些,我們便會感到恐懼少一些,結果是帶來更大的自信心與快樂,這是肯定的。
因此,恐懼是我們的敵人之一。它攪亂或破壞了我們平靜的心靈。要如何排除恐懼呢?我認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法,是令我們的心靈及意念更開放,我們越是能放開我們的心靈,或是器量越大,那麼我們感受到的恐懼就越少;越是孤立自已或是把我們的心靈封閉,我們便會經歷更多的恐懼,甚至變成憎恨。
我認為在人類的社會裡,甚至我們在自已個人或是家庭之間,真正最大的煩惱製做者,及最壞的敵人,就是「憎恨」。它是完全沒有任何價值可言的。你看,不管是忿怒,或憎恨,或各種負面的情緒,我們找不到任何用處,而且它根本不能平息或解決我們不滿的來由,它就是一點幫助都沒有。可以確定的,在任何情形下,它都不會對我們的未來有任何正面的幫助。
在一些非常重要的佛教經典中提到,惡劣的情緒,憤怒或憎恨,就差不多等如自我毀滅。現在,就用我來舉個例子,如果一些不耐煩,憤怒或憎恨在我心中形成,結果是我會失去食慾或者失眠,而我相信我的健康狀態就會不斷惡化及減弱,最終,我得承受不良的後果。
然而,有的時候,憤怒也可以是正面的,它也許可以有助益.因為有些憤怒是基於慈悲心而來。憤怒產生自看見他人因為不公平或不合理對待而受到傷害,這種憤怒是正面及可以有建設性的。何以見得?因為這種忿怒,可以給我們決心去表白不滿,表示抗議或維護正義,用任何最技巧的方法去彌補錯失。但「憎恨」就從來及永遠,都不會是基於慈悲心,亦永遠是負面的,所以是絕對沒有任何價值,清楚嗎?
最終,憎恨帶給我們的只是孤立及孤獨,及會傷害我們的健康,更進一步,憎恨破壞我們心靈的平靜安寧。由於憎恨,我們總是常常暴燥,焦慮不安及不快樂.因此,這是絕對有很大的理由,去排除及克服憎恨及憤怒。
如果敵人的定義是一個人的臉,鼻子及眼睛,那麼「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敵人,我們的敵人其實並不只是另一個人。你眼中的敵人,是指那些企圖或正在破壞我們的幸福,及未來快樂的那些人或事。因此我們真正的敵人,就只是那些非常衝動及神經質的負面情緒,它把我們處於不快樂及沒有作為的情況底下。
負面情緒例如妒忌,憎恨,驕傲,貪慾,執著及無明,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認為這些是五毒。我們必須逐一的把它們去除。我真希望我們可以只要按一個鍵,就可將這五毒如電腦檔案般地移入廢物箱中,然後再按另一個鍵,就可把廢物箱內的五毒檔案永久清除,聽起來很完美吧,是不是?
外在的敵人,可以摧毀我們擁有的東西,我們的財富,我們的房子,甚至我們的親人及朋友。當然,有時我們的敵人甚至可以摧毁我們的生命,是的,這是非常嚴重的情形。
當我們面對外在敵人時,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修持方法,來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它是一個施與採的技巧,也稱為”施受法”(Tonlen)。在這個修行中,我們觀想我們的敵人在我們的前方,然後我們靜坐,並分析我們是受害者,而他們就是讓大家痛苦的人。
接著我們從學佛者的觀點來分析,我們現在經歷的,正是成熟的果報,或是前世所造成的業報,一旦這樣的經歷承受過後,這段往昔所造的因果業報,都也就隨之結束。在這處境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侵犯者,是正在製做一個不善的因緣,而他們在將來,一定會去面對承受。因此,我們有更大的理由去關心他們,多過於我們自己才對。
現在,當我們已生起對這侵略者或敵人,有這樣的憂慮之後,我們便開始禪修施受法。觀想我們吸進他們所有負面的情緒及能量,並淨化它們;然後把我們的慈悲,快樂,寬恕與耐心,全施予給他們。我必須指出,我們並不把負面的情緒保留,我們只是在重覆這過程中,將負面的能量轉化為正面的能量。
我每天都做這樣的觀想,發現相當有幫助。有時雖然效果並不如我所希望見到的大,但大致來說,還是非常有幫助及很有用處。
發自內心的快樂,其根本的來源就是心靈的平靜。我們平靜的心靈,是外在的敵人無法摧毁的,那份真正的寧靜,就存在這兒(我們的內心)。即使被兇惡或危險的敵人包圍,這人的平靜心靈仍不可能被破壞。然而,憎恨,我們這內在的敵人,卻可以頃刻中將我們平靜的心靈完全破壞。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到,真正的敵人是在這兒(我們的心),而不是在外面。
一個外在敵人,可能今天是我們的敵人,但是因為某些因素,敵人最終也可能變成我們的好朋友。那朋友的潛質常存在,但只要我們內在的敵人“憎恨”存在,就跟這份朋友的潛質不能共存,敵人就會一直是我們的敵人。再說,最好的朋友變成最壞的敵人,而原本深仇大恨的敵人卻變成好朋友,這些都是絕對有可能的!當然,如果我們有一百個朋友,並不是太多,但如果我們有一個敵人,那就太多了!你們認為呢?
憎恨,是我們情緒中非常負面的部分,然而因為我們天性是和善的,我們可以克服心中的恨意。那我們怎樣才可以克服憎恨呢?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的認知,在我們的心靈或思想中,有些是正面有用的,有些則不然,甚至有些是有害的。我們必須要清楚的分辨,並要全時間這樣做。
舉例來說,就像之前我提過的,我們必須能分辨「憤怒」與「憎恨」;除此還必須能分清「執著」與「慾望」,慾望之中,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這樣說吧,如果是對幫助他人有所執著,或渴望去擁有或渡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這份執著及慾望,就是正面而有建設性的。
同時,自信也是一樣,有些人過份自信,代表他們太傲慢,這是負面的,並且是危險的,有理由的自信是正面的,為了建立意志力及決心,擁有強烈的自我心態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稱之為積極正面的自我,若這份強烈的自我感,做成了漠視他人權益,且毫不猶豫地侵犯別人;這樣的自我就是負面的。
所以你看,在我們自己的心靈及思想裡,就有很多不同的類別。我們必須清楚分別這些差異,且儘量減低負面的情緒,及嘗試去增長或培養,我們正面的思想與心念,這就是正確的方法。
即使是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這方法也是最可行的。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停留於沒有宗教信仰的階段。但是只要我們是人,是人類大家庭的一份子,我們就必須要實行這個做法。
人類間的互助互愛,是沒有理由被忽視的。在各主流宗教的傳統中,都同樣找到「慈悲」,「愛」與「寬恕」,這是必須清楚的.而這些主題本身,也沒有必要一定是宗教的教義。
就算沒有宗教,這些美德也可以且必須建立。我相信,這是每一個人本身更美好將來的基礎;甚至如果只有一天更快樂的日子,這也是使日子邁向更快樂的基礎。所以你看,我通常稱仁愛,慈悲及寬容和善,為”宇宙性的宗教”或”全人類的宗教”,其中沒有複雜的宗教系統,就是簡單地做一個存有好心腸,做好事,說好話的人。這就是真正的法,真實的靈性。因此,要記著,就算最輕微的仁愛,慈悲及溫柔,也可對個人產生作用,甚至可以完全改變個人對這世界的觀感.
期待從外在或從物質方面,得到完全的滿足或快樂是不正確的。愛,慈悲與寬恕,就潛伏在我們之內。為了快樂的人生,我們必須要正確及有效的運用它們,我們這些本足具備的潛質。這點很重要,也是克服差異的絕對來源。
有時候人們會問我,我怎樣能夠保持我的幽默感,並常常擁有正面的心態?我找到一個佛教內的解釋,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處,那就是「所有事物,都只是相對的」。你看任何事都有不同的層面,比如一個悲劇,通常被認為是非常的不好。但你若能從不同的層面,或不同的角度去看,也許你會發現一些好的部份,這是十分有可能。
現在,要記得告訴你自己,雖然這個練習很難,但我已經決定要進行這樣的訓練,這將帶給我希望以及內心的滿足。有些人認為,憤怒的結果比慈悲的結果容易看得到,我不認為如此。他們只要去看看自己內在的改變,那就是由慈悲行動帶來的平靜心靈。你看,慈悲是一樣會自動帶來,有同樣能量或强大的作用,就讓慈悲來改變我們吧!
對我而言,作為一個佛法的實踐者,我相信生命主要的目的,就是服務或幫助別人,至少要供給他人一些快樂,包括動物及昆蟲,然後自然地,我們會從中獲得滿足,是內心的滿足與平靜。
現在我想要總結一下以上所說的內容,如何來克服生活中的差異及不協調。基本上,克服每天生活的不協調,代表我們要利用每個機會,與別人一起努力,好好合作,保持互相尊敬,慈悲為懐,容忍及平等的關係。不管我們經歷任何處境,我們都可從中建立「智慧,慈悲及慷慨」,並讓我們的心胸越來越廣闊。我們常常需要保持,我們正面的觀感及利他的動機,永遠期願眾生得到最大的利益。尤其當我們與我們不喜歡的人相處時,更是特別的重要。
- 克服差異就是~用鎮定平靜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 克服差異就是~用開放,不帶判斷的耳朵去聆聽他人。
- 克服差異就是~用溫柔且敞開的手去幫助他人。
- 克服差異就是~發表仁愛及鼓勵性的言語。
- 克服差異就是~帶著善意,一直走在德行的路上,不偏不倚。
- 克服差異就是~只看他人的優點,不看他的缺點。
- 克服差異就是~要有信心去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去做受一般人羨慕及擁戴的事
- 克服差異就是~評審別人是要看他心有何物,而不是看其膚色,才智,外觀,或是能力。
- 克服差異就是~莫管閒事。
- 克服差異就是~要把菩提心或仁愛,不斷地保持在我們的心中,行為和言語中。
- 克服差異就是~有耐心地對待自己及他人。
- 克服差異就是~即使在困難的時刻仍要保持慷慨。
雖然差異都看來只呈現於外相,但如果我們仔細地看,就能發現大多數的差異,是出現於我們之內。是我們自已製做這些差異,因此我們是有能力去克服它們。
- 克服差異就是~擁有分辨識別的智慧,及有能力分辨出我們日常活動的對錯。
- 克服差異就是~容許他人也擁有我們所渴望享有的權利。
- 克服差異~雖然不能一覺醒來就做到,但從現在這一刻就開始。
- 克服差異就是~對待他人如同我們希望被他人如何對待。
- 克服差異就是~要克服差異,最好就是從現在開始!
我尊貴的上師經常說:如果在生命中,我們發現我們沒有選擇,那我們應當感到高興。因為那代表我們的決定已經做好了,我們只要好好去完成。如果我們發現生命中仍有選擇的話,我們也該感到歡喜,因為我們可以享受擁有選擇的自由。你看,不論那一種都很好。
當我們可以有選擇的機會時,我們應當問自己,哪一種選擇是對眾生或全人類都有利益,而不僅僅是對我們自身有利益。這樣一來我們的決定,將會有如水中的波紋一般,向四周泛開,並把愛心,積極及有助益的影響泛向整個宇宙。而我們所做下的決定,始終一天都會回到我們身邊,這就是因果業報。
所以,無論如何,既然別無選擇,不如就好好接受。最後,我們一定要永遠記住的是,我們的身體便是佛的壇城。你看,當我們這樣想時,對自身及他人便能多一分尊重。因為我們都知道怎樣去尊重佛壇。佛存在你我每一個人之中。
我尊貴的上師,智根優修諾布仁波切總是這樣告訴我,我也總是清楚的記住,並把它永遠放在心中,並經常提醒自已。他說:「當你將佛法傳給他人時,你要肯定地讓他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自身都是佛,是佛的壇城,佛永遠存在我們之中。這是非常重要且要記住的,雖然我們看見的佛都是在外面,但實在是我們內心的信任,虔敬及信心,才是真正佛的精粹。」
所有眾生每一刻都準備好要證悟
唯一的障礙是未能認出那純淨及無限的佛性
此外,我深信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改變人類的未來。所以讓我們嘗試去盡能力的作貢獻,因為我們都知道,通往世界和平的道路,是要經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以上就是這個開示的終結。希望這些開示,夠簡單但深遠,能夠利益你們及所有的眾生。我相信在這開示當中,有許多珍貴及有用的建議,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有效益。讓我們一起將所有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